寻医问药 
当前位置:主页 > 寻医问药 >

卢修斯(Lucius)依鲁替尼(Ibrutinib)是第几代靶向药

点击次数:  更新时间:2025-08-03  【打印此页】  【关闭

卢修斯(Lucius)依鲁替尼(Ibrutinib)属于第一代BTK抑制剂,是全球首个获批的布鲁顿酪氨酸激酶(BTK)靶向药物。以下是关于其代际分类及特点的详细说明:


一、代际分类依据

靶向药的“代际”通常根据以下标准划分:

  1. 研发时间:首次上市时间;

  2. 靶点选择性:对靶点的特异性;

  3. 副作用谱:尤其是脱靶效应(如对非目标激酶的抑制);

  4. 耐药性:临床使用中出现的耐药情况。


二、依鲁替尼作为第一代BTK抑制剂的特点

1. 核心地位

  • 首个BTK抑制剂:2013年首次获FDA批准(商品名Imbruvica),开创了B细胞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新时代。

  • 里程碑药物:显著改善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(CLL)、套细胞淋巴瘤(MCL)等疾病的预后。

2. 靶点特性

  • 不可逆抑制BTK:通过共价结合BTK的C481位点,长效阻断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。

  • 脱靶效应:同时抑制其他激酶(如EGFR、ITK),导致部分副作用(如腹泻、房颤)。

3. 局限性

  • 耐药性问题:部分患者因BTK的C481位点突变(如C481S)产生耐药。

  • 副作用较明显:房颤、出血、感染风险高于新一代药物。


三、与后续代BTK抑制剂的对比

特性 第一代(依鲁替尼) 第二代(如阿卡替尼、泽布替尼) 第三代(如吡托布鲁替尼)
代表药物 依鲁替尼 阿卡替尼、泽布替尼 吡托布鲁替尼(非共价抑制剂)
靶点选择性 较低(抑制BTK+其他激酶) 更高(减少脱靶效应) 最高(克服C481S耐药突变)
主要副作用 房颤、出血、感染风险较高 房颤和出血风险降低 进一步优化安全性
耐药性 C481突变常见 部分克服耐药 可抑制耐药突变
适应症 CLL、MCL、WM等 类似,但安全性更优 针对耐药患者开发

四、临床意义

  1. 第一代的价值

    • 奠定了BTK靶向治疗的基础,目前仍是多种B细胞肿瘤的一线选择。

    • 价格通常较新一代药物更低(尤其在仿制药上市后)。

  2. 新一代的优势

    • 第二代(如泽布替尼):更高的靶点选择性,降低房颤和出血风险。

    • 第三代(如吡托布鲁替尼):专门解决耐药问题,用于治疗失败患者。


五、患者选择建议

  • 优先考虑第一代:经济受限或对副作用耐受良好的患者。

  • 优选第二代:高龄、有心血管病史或需长期治疗的患者。

  • 第三代:耐药后挽救治疗。


总结:卢修斯(Lucius)依鲁替尼作为第一代BTK抑制剂,仍是临床重要选择,但需权衡其疗效与副作用。具体用药方案应由血液科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(如并发症、耐药风险)制定。

卢修斯(Lucius)依鲁替尼(Ibrutinib)是第几代靶向药
卢修斯(Lucius)依鲁替尼(Ibrutinib)是第几代靶向药

 

印度肿瘤药房(India Pharmacy)是印度新德里肿瘤药房信息咨询服务平台,旨在为患者提供各类进口原研 进口仿制 最新研制等医药信息咨询 跨境医药电商直邮服务,让患者轻松获取全球最佳药品有更多选择,基本涵盖新特药 抗癌药 靶向药 丙肝 乙肝 高血压 糖尿病 痛风 等药品,欢迎咨询!官方微信 Yindu7689